智齒問題一直備受小夥伴們的關注,原因很簡單,因為它時常讓人痛!不!欲!生! 作為口腔中最後一位到來的成員,智齒通常在青春期後期開始萌出。但由於現代人頜骨發育的限制,智齒往往沒有足夠的空間正常萌出、生長,這也就導致其位置異常,成為“阻生齒”,進而引發疼痛、炎症等一系列口腔健康問題,讓人痛苦不堪。 智齒到底該不該拔?下面這篇文章將為你解答! 一、智齒,可能造成什麼危害? 智齒最常見的危害,一是智齒冠周炎,二是造成相鄰牙的損害。最兇險的莫過於智齒冠周炎,它既可以平淡無奇,消炎即愈,又可以腫脹封喉,危至氣管切開保命,個體表現差異極大,尤其是孕婦。 二、3種可以保留的智齒 不是所有智齒都需要拔,但大多數智齒都應該拔除。值得保留的智齒通常有以下特點: 位置較正,預計能正常萌出者; 智齒冠周軟組織沒有發炎和疼痛史,智齒沒有齲壞者; 有對咬牙。 由於大多數智齒是“斜躺”在頜骨里,這就導致其根部與下頜神經管很近,所以常聽到有人說,智齒要儘量保留,否則會傷到神經。拔牙前,醫生會讓患者拍一張全口牙的片子或進行口腔CT,查看智齒牙根與神經的關係,以便保護神經。 三、5種必須拔掉的智齒 智齒是否需要拔,最好進行專業評估後再決定,不以當下是否出現症狀為唯一標準。有些人此時不疼不癢,沒什麼感覺,覺得不需要拔,但如果智齒沒長正,早晚會出問題。 拔智齒總體分為兩種情況,一是治療性拔除,一是預防性拔除。 治療性拔除 如果智齒長出來的位置不正,容易與旁邊的牙齒和牙齦組織形成盲袋,食物殘渣塞進去後很難沖洗出來,容易塞牙,而且刷牙也刷不凈,時間長了可能導致智齒冠周炎或蜂窩組織炎,繼而可能引發囊腫、敗血症甚至腫瘤等疾病。 預防性拔除 多是智齒處於不能萌出的位置,有破壞周圍組織的傾向,或醫生評估不能正常萌出的,可提前進行預防性拔除,以除後患。 西方國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,預防性拔除了大量智齒,避免了很多繼發性疾病。 具體而言,如果智齒給你帶來了以下困擾,就要考慮拔除。 冠周炎反覆發作 這是拔除智齒最常見的理由。當智齒部分萌出時,會在牙冠與牙齦間形成一個牙齦袋,其深度超過2~3毫米時,食物殘渣就容易潛藏其中,細菌也易於繁殖,當該處遇到創傷或身體抵抗力下降時,就會發生炎症。 患者常表現為冠周組織紅腫疼痛等症狀,從而影響咀嚼、吞咽, 還常伴有發燒、淋巴結腫大等全身症狀。 阻生牙本身齲壞 智齒出現比較深的蛀牙,或位置不正、窩洞發生在牙齒鄰面、位置較深等,一般建議拔掉,否則可能引發神經痛、牙髓炎。 智齒前傾或萌出位置異常 如不及時拔掉,常可導致智齒和第二磨牙丟失,嚴重影響咀嚼功能。智齒萌出位置異常,導致咬合關係錯亂,影響顳頜關節正常活動,可能發生關節彈響、疼痛、開閉口受限、耳鳴等,需要拔掉。 無對合的第三磨牙 智齒會一直長高,與對合牙槽黏膜接觸,導致黏膜病變。食物還可能在牙齒一高一低所形成的牙縫中長期殘留,難以清潔,使牙床發炎。 矯正畸形牙齒 智齒的萌出擠占空間,可能會導致其他牙齒錯位、變形。為了排齊牙齒、保證矯正後不易復發,也需要拔出。 拔齒後一周會有些不適,甚至有些患者發燒也是正常情況。通常拔牙的時間越久,腫脹就會越明顯。若智齒在頜骨內埋得比較深,有很大的骨阻力,拔除時須去骨,這樣患者的反應就會更明顯,可能會出現臉部腫脹及渾身發熱等情況,這是機體的應激反應。 四、現在就疼的智齒應該如何處理? 智齒髮炎期間口腔內細菌較多,存在感染風險。並且炎症會導致組織充血、水腫,增加手術難度,還可能使術後恢復過程更加複雜和痛苦。因此,智齒在發炎疼痛期間是不建議立即拔除的。 雖然不能立即拔除,但當智齒疼痛難忍時,仍需要到醫院找醫生進行局部沖洗,遵醫囑使用消炎藥物和抗生素,控制炎症和感染的進一步發展。 在日常護理中需要加強口腔衛生,使用漱口水或溫鹽水漱口,清潔口腔衛生死角,保持口腔清潔,減少細菌滋生。 等到炎症得到有效控制,疼痛和腫脹明顯緩解後,再由專業牙科醫生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智齒拔除手術。